康熙二十九年,八大山人朱耷六十五岁时画了一幅水墨画,上面画着一块上大下尖显得站立不稳的顽石,顽石上蹲着两只尾巴上长着三根花翎的孔雀,孔雀的上面是石壁,石壁的后面垂着竹叶和牡丹花。石壁上有一首题诗:
孔雀名花雨竹屏,
竹梢强半墨生成。
如何了得论三耳,
恰是逢春坐二更。
这幅作品,画意隐约,究竟隐含着什么寓意呢?
“三耳”引用了《孔丛子》所记“臧三耳”的典故。“臧”是奴才,奴才对主子总是俯首帖耳,言听计从的,就像多生了一只耳朵。
清朝官员帽子的后面都拖着用孔雀尾羽做成的“花翎”,即所谓“顶戴花翎”。花翎的多少标志着官级的高低,从一翎到三翎,三眼花翎是最高等级的标志。画中的孔雀,尾巴上拖着三根花翎,即是隐刺清廷大员。这些大员虽然地位显赫,其实也都是些奴才。“恰是逢春坐二更”,即使在“春眠不觉晓”的春天,为了上朝,也得二更时分就早起候驾。而那下面尖尖站立不稳的石头,不仅象征着这些“奴才”伴君如伴虎,时刻都会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,而且,也象征着整个统治阶层的动荡不安,时刻都有倾覆的危险。
明亡以后,明皇室贵族后裔的朱耷被降为平民,他既无力反抗,又不愿归降做顺民,只好装哑、佯狂,将悲愤寄于笔墨,用来表示他不屈的抗争。这不仅是一幅书画精品,而且还是一则书画谜,具有极强的思想性。